国际邮轮管理专业师生深度参与上海邮轮人才交流活动
2025年11月10日

2025 年 10 月至 11 月,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邮轮管理专业师生团队多点发力,深度参与上海邮轮人才交流系列活动 —— 从加入上海国际邮轮人力资源服务联盟、赋能师资成长,到学子竞逐职业技能竞赛,再到专业教授献智“吴淞口论坛”,全方位展现了我校作为国内首个开设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高校的育人成效与行业担当,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上海乃至全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海大力量”。

一、联盟聚力搭平台产教融合谱新篇

10 月 26 日,上海国际邮轮人力资源服务联盟成立仪式暨成员单位见面会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该联盟首批汇聚 31 家单位,涵盖政府部门、头部邮轮企业、高等院校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构建起覆盖邮轮产业全链条的人才服务生态网络,为破解行业人才供需难题搭建起协同合作平台。

作为国内第一家设立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上海海事大学受邀成为联盟首批核心成员单位。通过此联盟,学校与联盟各成员单位建立起直接合作通道,未来将在师资共享、国际认证引入、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为邮轮人才成长构建“校-企-政”三方联动的育人闭环。

二、师资赋能强根基专业建设提质效

为紧跟国际邮轮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行业适配性与教学能力,10 月 23 日至 25 日,我校国际邮轮管理专业骨干教师陈丽英、刘义军老师全程参与首届上海国际邮轮师资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本次培训由上海宝山区人社局牵头,由吴淞淞口国际邮轮培训有限公司组织,特邀国际知名机构行业专家担任主讲,内容聚焦国际邮轮行业动态、岗位核心能力标准、先进教学方法及船员权益保障等关键领域。培训期间,参训教师还走进上海吴淞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展现场教学,实地调研邮轮港运营管理流程,将行业一线实践经验融入课程设计,为培养“知行合一”的复合型邮轮人才夯实师资基础。

三、以赛促学练本领学子竞逐展风采

10 月 26 日,第十三届上海市“中华杯”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上海国际邮轮职业技能竞赛圆满落幕。作为上海邮轮人才交流活动的重要赛事板块,本次竞赛以“竞技育才 聚智领航” 为主题,吸引多家头部邮轮公司及 14 所国内院校的 22 支队伍、44 名选手同台竞技,赛事标准全面对标国际邮轮行业规范,成为检验邮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

此次竞赛设置邮轮宾客接待、娱乐活动策划、鸡尾酒服务和特色餐厅服务四大核心模块,全面考核选手的英语沟通、对客服务、创意策划及专业技能。我校国际邮轮管理专业大一新生赵天依、郭雯钰、杨蕙萍、梁泉兮组成两支参赛队,在短短两周的备赛时间里,在辅导员杨娜老师和指导教师陈丽英、刘义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我校学子沉着应战,在邮轮活动策划PPT 展示、英语宾客接待等环节表现亮眼,不仅锤炼了专业本领,更展现了海大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正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为未来投身邮轮行业积累了实践经验。

四、论坛发声献良策行业交流显担当

作为邮轮产业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吴淞口论坛(上海国际邮轮峰会) 于  11 月 5 日至 7 日在上海宝山举行。本届峰会以“全球视野下中国和亚洲邮轮产业的创新与破局” 为主题,吸引来自 6 个国家的 300 余位行业领袖与专业人士参会。

我校国际邮轮管理专业李华教授受邀出席“邮轮产业人力资源:挑战、机遇与创新”的平行论坛,并发表题为《邮轮产业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建设和创新实践》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李华教授介绍了全球邮轮产业的经济贡献与就业效应,结合国家“两个十年”邮轮发展战略及上海市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导向,探讨了邮轮全产业链对设计制造、运营管理、高端服务等多领域人才的能力要求,尤其指出大型邮轮建造与本土邮轮船队运营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李华教授在演讲中提出邮轮产业全周期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框架,并分享了我校国际邮轮管理专业的育人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实践,为邮轮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海大方案”,并与邮轮企业与专业人士深度交流了人才培养的合作事宜。

图1 上海国际邮轮人力资源服务联盟成立仪式暨联盟成员单位见面会图2 参赛领队及选手参观吴淞口邮轮港 图3 我校国际邮轮管理专业参赛选手及指导教师图4 海大参赛选手比赛现场图5 李华教授在人才分论坛做主旨发言

  • 临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近沪城环路古棕路)  邮编:201306
  • 港湾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600号(近金桥路) 邮编: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