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级会计摇篮里的日子——回忆上海海运学院财会62级
2021年01月04日

风雨五十载、相逢在母校,看到母校的巨大发展变化,大家赞叹不已,由衷表示高兴,祝愿母校再创辉煌。

我校于1962年开设财会本科专业,第一届毕业校友为国家交通会计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62年是文化革命前高校招生人数最少,录取率最低的一年,那一年全国毕业生人数44万,高校招生10.7万,录取率24%,所以那一年能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招生总数少,分配到文科的招生数就更少。六十年代高考志愿表分为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和专科三张。有文科专业的重点院校就是几个全国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普通院校文科在江苏省招生的就是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北京商学院和上海海运学院。后面这三个学校的经济类专业都属于文科,这在招生人数那么少的年代实在是文科生的一大福音。文科专业当时主要设置在师范类院校,不是中文系就是历史系。还有教育系、政治教育系,因为感觉北京太冷,太远,(那时不知道北京冬天室内有暖气,其实冬天比上海还暖和)所以我就选择了陌生的上海海运学院的“交通运进财劳会计”即后来的“交通财务会计”专业。看来运进可能是运输经济的缩写吧。劳应该是劳动工资,显然这个专业是和钱密切相关的。所以我还是高高兴兴地一个人去了上海——那个时代上大学是不兴要什么人去送的,再说那有那么多钱买车票。后来才明白,1962年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建设的管理,决定在工科院校设立相应的工业经济系,而经济类专业属于文科,由此我们班30个同学(其中10个来自江苏省),有幸进入了上海海运学院的水运经济系。(毕业时只有29个)

财会62级入学后班里的8个女生。(前排自左向右分别是邓玲、言美华、洪新。后排自左向右分别是朱凤英、蒋芬葆、张琴珠、徐贺生、陆蔚萱)


到了上海浦东民生路一看: 在一片农田中有一幢教学大楼,一条用煤渣铺的土路蜿蜒经过教学大楼通向生活区。土路开口地方一个简陋的传达室和同样简陋的两扇大门。没有围墙,只有水泥柱子上简简单单地扎着三根带刺的铁丝网把教学大楼团团围住。更令人称奇的是大门口土路边还有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碉堡,枪洞虎视眈眈地望着前方,生活区里三幢学生宿舍,一幢教师宿舍兼办公室,都是四层楼。一个食堂兼礼堂,一个小篮球场。教学大楼三楼以上是中专部上海海运学校,由于没有围墙,晚上上夜自习时附近农民就在教学大楼下面卖煮熟的山芋。有次,把我不小心掉下去的一只袜子拾走了,那年冬天我于是就只有三只袜子,一回换一只。袜子是姨妈送给我上大学的礼物,那时候正是吃不饱肚子的困难时期,买一双袜子要2寸布票。这就是我的大学,她虽然没有围墙,却的的确确是交通部直属的,是和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并驾齐驱的海运学院。

任何一个大学都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在国外是哈佛、剑桥,在中国是清华、北大。上海海运学院也不赖,出过交通部部长黄镇东,这使教水运企业会计的邓志铮老师感到十分自豪。后来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大连海运学院是按苏联敖德萨海运学院的模式在大连开办的,主要培养海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按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模式在武汉开办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主要培养内河航运及管理人员以及船舶工程技术人员。我们进学校时水运经济系就一个62级。三个专业:21621水运经济、22621远洋运输业务、23621交通财务会计。每个班30个学生。船机系有156011560215611三个班约一百个学生,全是上海本地招的学生。水运管理系是刚刚从大连海运学院搬来上海的原海运管理系,到了上海更名为水运管理系。海运管理系原有船队运输组织与计划和港口装卸组织与计划两个专业,两个专业分别以1718开头,从58级到60级共六个班,除了60级一个班有30多个学生外, 59级一个班只有10来个学生,58级则更少,我印象中一个专业只有78个学生,而且年纪都很大。61级开始将船队和港口两个专业合并为水运管理专业,编号16611,然后就是16621,所以62级当时一共是4个专业班。就这样全院教职员工有七百多而学生只有三百多,算得上是“将多兵少”吧。也许是这个原因,学院没有正院长,当时副院长是徐健,党委书记是陈琪,教务长是陈嘉庚的族弟——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毕业的陈嘉震老师。1963年暑假,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水运经济专业迁上海,带来了16591166011660216611三个年级四个班,这样水运经济系就有7个班了。

图:在武汉港务局汉阳作业区煤码头

 

1962年院系调整确立,大连海运学院负责航海专业,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负责港航工程专业,上海海运学院负责管理专业,于是就有了我们水运经济系、水运管理系和暂时还在上海的船机系三个系。1963年船机系迁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后,因为上海港口机械工业发达,又开办了港口机械系,一年后港口机械系又迁武汉,以后远洋运输业务专业加上新开设的英语、法语专业分出去成为远洋运输系,这时上海海运学院就有了水运经济系、水运管理系和远洋运输系三个系,真正初具规模了。1965年交通部在上海海运学院开办英语专修班和法语专修班,从北京招了一批高中生,为交通部公路局培养援外翻译人员。

专业调整后,上海海运学院开始名副其实地成为管理性质的院校了。1962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当时会计人员奇缺,交通部上海海运学院,设置三个班学习财会专业课程。开学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从财会训练班到23621班普遍的“专业思想不稳定”。那个时候高校招生,理工科叫一类,医农科叫二类,文史科叫三类。因为社会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所以理工科看不起医农科,医农科看不起文史科 ,一二三类恰似上中下三等。文科本来就是“下等学科”,而会计那不就是“帐房先生”吗?憋脚啦,下等学科中的下等专业啊,那有现在这样风光啊!这使得原来学数理力学的学生无论如何也难以平衡,但是经过专业下马他们饱尝失学的痛苦,意识到有书念就有了工作,这比没有饭碗强,那就委屈点,学学这个会计吧。而我们因为已经考上了大学,这时候就“好了疮疤忘了痛”了。远洋班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按文科招的,但是,远洋这个名字多么响亮。总之,心里很不平衡。当时来自印度尼西亚泗水的侨生魏林水就很想换专业,也许是这个原因,不久交通部财务会计司司长胡作宾来校,给我们150多个未来的会计作了一个形势报告。他详细介绍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大跃进中财务规章制度破而未立使得财务管理一片混乱的情况。由此在大学开设财务会计专业意义重大,谈形势,谈专业,使大家对财务会计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认识,基本上稳定了大家的专业思想。借此东风,系主任俞颖生在系里大会上一再强调,学院培养的目标是高级会计。那时还没有职称之说,只是那时候谁也弄不清这个会计究竟怎么个高级法。会计不就是“1234567,一把算盘一支笔”吗。更不幸的是,那时候供应紧张,为此国家有一个特殊供应政策,高价供应不收计划票证的糖果点心,这种不收计划票证的糖果点心叫高级糖高级点心,还有不收粮票的高级餐,结果每当老师们说到高级会计时大家就发出笑声,因为谁也想不出高级会计是什么样子,当时能想到的只有高级糖,高级饼干。

1961年,在电影“51号兵站”放映时,水经系的团总支书记梁现信为学生做了“51号兵站”的背景介绍。没有想到“51号兵站”编剧之一的梁心就是梁现信。他是河南兰考人,东海舰队文工团转业的,用很多例子介绍了当年上海地下党兵站是怎样和日伪开展斗争的,电影里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

1963年按照毛主席教育改革的指示,开始强调结合生产、结合实际。这一年我们第一次去港务局实习,在实习中我们第一次参加了装卸劳动,第一次按照要求登帐,真正接触了生产实际。 64年随了学习雷锋又开始学习解放军,我们早上出操,餐前集合唱歌,还经常搞紧急集合。那时候学生中已经有不少复员军人,他们在贯彻部队的“三八作风”上,起了带头作用。同时军事训练的力度也加大,不仅是走走步伐还到浦东高桥集中训练实弹射击,暑假还组织一批同学穿了军装下连上了军舰。

1965年,交通部在长江航运管理局搞“托拉斯”试点,学院决定毕业班全体参加交通部的 “托拉斯”试点,在试点中学习并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因为是四年制所以和水运管理611、水运经济611一起去了武汉。到了武汉首先在武汉港务局汉口作业区搞工资改革,此后我和董约翰、周应高就在三工段劳动,其他同学分别去了汉阳、江岸作业区和青山船厂。我们从作业区到港务局,再到总公司,一步一步实习上去,而且要结合实际写心得体会,当时董约翰写的调查报告生动具体被党办主任秦晓钟点名表扬。

  1965年,江熔和徐健老师

  1965年部分同学和政治部主任江熔和付院长徐健在汉阳龟山、武汉大学


1965年秋天,我们集中在汉口合作路2号进行教学改革,年底返回学校。在武汉的十个月,我们在生产实际中摸打滚爬了一遍,现在来看是很有必要的。 19662月,按学校安排我们去海运系统毕业实习,一部分同学去上海海运局,一部分去了青岛港务局。6月中我们从青岛返回学校,直到67年十月毕业分配。大学生涯就这样很快结束了。

1965年,在码头实习劳动

1966年青岛港务局实习期间在在青岛栈桥合影

图:1965年部分同学和邓铮老师在长航青山船厂

图:毕业前部分同学和杨亦农(杨明儒)老师合影

图:毕业前部分同学和陈湖老师合影

图:196512月在汉口合作路2

图:全体团员

图:全体师生离开武汉前在武汉大学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考上大学,我们尝到了“天之骄子”的味道。不长不短的五年学习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我们学到了水运经济管理的许多专业知识,也历练了头脑。我们这一代人是争气的,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我们勤奋刻苦,学业有成,骄傲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海上运输财经战线的高级管理人才。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忠诚的,绝大多数同学义无反顾地远离家乡故土,来到海疆南北、大江东西,散布在国家海事事业的各个岗位上,成为各单位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作者:陈立、贝章华, 节选自天涯,有删节



  • 临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近沪城环路古棕路)  邮编:201306
  • 港湾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600号(近金桥路) 邮编: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