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与新中国海运管理专业的创办
2020年10月30日

编者按:交通部1962年至1965年进行部内高校专业调整,上海海运学院聚集了交通部所属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与办学优势。肖钟熙老师的回忆文章介绍了中国水运管理专业第一期研究生班的创办历程。

一、专业引进与建设

1950年,东北航海专科学校(大连海运学院前身之一)航务管理系开始招生,学制四年半。招生出自时任交通部首席专家巴雪维奇的建议(当时在苏联叫经营系),当时既无教学计划、教材,也无教师,需要全部引进。在“三无”的条件下,新生到校后,以管理人员需要了解驾驶技术与轮机技术为由,分别分到这两个专业跟班学习。一个学期后,又抽回集中。集中后每周12节俄文课,理由是这是一个完全向苏联学习的专业。这时已经有部分学生不肯回来,只有12名学生。第三学期开始是专业课,因为班级人数太少,就从轮机系抽调了十几个人过来,我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学期的课程有会计、统计、商务、船舶管理等,任课教师都是北方区海运管理局的主要业务骨干,工作负担已经很重,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有事甚至在乘电车来校途中备课)。由于培养目标也尚不明确,授课内容并没有系统计划要求,如商务课就讲些规章制度,会计老师讲课是以领导需要了解的会计知识作为讲课内容。就这样延续至第四学期,全班学生安排到大连港见习实习。同样因为培养目标不明确,实习岗位面面俱到;每个岗位只有一周,根本了解不到什么。第三年(折腾了两年)开始回学校正式上课,安排的课程有电工、材料力学、制图等基础课以及航海大意、轮机大意等专业基础课。这时已经拿到了教材,“港口装卸工作组织与机械化(装卸,下同)”这门课的机械化部分是杜科尔斯基的《港口装卸工作机械化》(无中译本),组织部分是瓦里科夫的《河运装卸工作组织》(1954年出中译本)。老师们开始都在北京集中备课,一是因为他们都是毕业于驾驶或轮机专业,二是当时中国港口机械化水平很低,很多机械从未见过。在北京备课遇到了问题可以直接向当时交通部的巴雪维奇专家请教。他们边翻译边备课,形象地说备课有时是“看图识字”,充分说明引进过程的艰难。这还仅仅是讲课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都是在摸索中建设。 

二、苏联专家来校执教 

1954年,苏联专家卡查科夫来大连海运学院执教,组建了第一届研究生班。这个班的学生由来自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教师和大连海运学院管理系的教师及编译室的翻译人员组成。在两年的学习期间,卡查科夫讲授了起重运输机械,指导完成了门座起重机课程设计和皮带运输机的课程设计;讲授了港口装卸工作组织与机械化课程。研究生班学员先后参观了天津港、广州港和上海港,最后一个学期完成了毕业设计(其内容是各自根据港口的实际资料设计一个码头的机械化系统)。

我是首届本科生,1954年暑假抽调到研究生班,因为俄文水平达不到听课的要求,前半年学习俄文,没有随班听课。因为在本科阶段学习过港口装卸工作组织与机械化,所以研究生班的起重机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没有参加,其他环节都完成了。当时我国港口装卸工作机械化水平很低,国内很多讲授机械课程的老师常常是“看图说话”,更谈不上对实际运作的讲解与指导。卡查科夫熟悉机械运作,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他在授课中提出的“操作场”的概念,我们当时颇受启发。

《港口装卸工作机械化与组织》是航运管理专业两门专业课之一。卡查科夫在培养第一届研究生的过程中,不仅完整地介绍了这门专业课,还编写了教材《港口装卸工作组织与机械化》,并把这门课的所有教学环节介绍了过来,为全面完成了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在1952级开始课程设计,1954级(59年毕业)开始毕业设计。也就是说,从1954级开始实现了完整的教学过程。 

三、继承中创新发展 

研究生班结束后,第一届研究生就成了专业教师的主体。1978年高校恢复招生、教学恢复正常状态时,六名教师中除张华元(曾任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1984年英年早逝)和侯德培两位是苏联学成回国以外,其他四位都是第一期的研究生。

在全面引进完成后,开始着力这门课程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进程。所谓本土化,就是如何把苏联的实践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现代化就是不断地将国内外的创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视野扩大了,可充实内容更为丰富,课程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港口装卸工艺》和《港口生产管理与组织》这两本教材的出版就是本土化与现代化的成果;而这两个发展都是以第一届研究生为骨干的教师们完成的。应该指出,以“港口装卸工艺”这个概念取代“港口装卸工作机械化”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发展。港口装卸工作机械化侧重在机械化系统的选择,装卸工艺则不仅限于机械化系统的选择,而且还包括系统的运作,以充分发挥其效能。上世纪70年代前后,大中型港口普遍设立装卸工艺处(科),有不少港务管理局局长出身于装卸工艺专业,就说明了这一点。“装卸工艺”这个概念是第一期研究生班宋德驰教授在苏赫斯基“运输工艺”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港口装卸这门学科的内容主要是:港口装卸工艺与港口管理,包括港口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时代在前进,技术在发展,港口装卸这门学科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丰富学科的内容。港口管理面临向政企分开转型,企业管理也面临生产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型,即向市场竞争的转型。随着运输货物附加值的提高与集装箱运输的普及,港口间的竞争进入没有特定对象的“春秋战国时代”。竞争的激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港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港口的功能也由单一的换装服务向物流服务乃至供应链服务转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口管理面临着港口信息的全球共享,以及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转化的发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港口的装卸机械化系统也基本定型,机械选型已不再是装卸工艺研究的重点内容。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正涌现无人码头。因此,港口装卸工艺的内容面临着由装卸机械选型向全自动化的方向转型。由于年龄的限制,这批研究生出身的教师在九十年代相继退休,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而新一代教师群体在继承中壮大发展,正在为培养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肖钟熙,原我校水管系副教授


  • 临港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近沪城环路古棕路)  邮编:201306
  • 港湾校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600号(近金桥路) 邮编:200136